黛安‧阿布斯 :Arbus, Diane (1923-1971)


就一位肖像攝影師而言,黛安‧阿布斯 (Diane Arbus)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人物所傳達的細節,與在其所拍攝的那個動亂1960年代的時代與社會脈絡中的細微關聯與對比。即使是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之後,她的影像仍舊讓人可從中發現值得探討的許多細節。

黛安‧阿布斯原名Diane Nemerox,猶太裔的她家境不錯,父親在紐約的第五大道擁有一家百貨公司。18歲時她嫁給了Allan Arbus並展現出對攝影的興趣。她父親邀請她們夫婦為百貨公司製作廣告攝影,她們夫婦的合作作品甚至得到了時尚雜誌的青睞,並一同為Harper’s Bazaar等拍攝時尚攝影。但在1959年以前她們的婚姻關係就觸礁了。

1955年起黛安‧阿布斯師事攝影家利塞特‧墨德爾(Lisette Model, 1901-1983)。墨德爾的鼓勵影響了黛安‧阿布斯未來拍攝方式與主題。他建議黛安用尖銳的方式處理社會紀實影像,包括了變裝癖、雙胞胎、侏儒、街頭人物、收容所與精神病院等以及具有明顯「他性」符號的人們。她總是取得被攝者的同意,讓她們雙眼直視攝影機的鏡頭。如果許可的話,甚至清楚面對鏡頭展現他們身體的創傷。明確地代表了這些影像是反映了攝影者、像機以及主題間的充分合作。為了突顯她們的特徵,阿布斯往往使用機頂閃燈以直接光的方式打向被攝者,這種抽離主題與背景的光線手法甚至在白天也使用,因此這些影像傳達出一種怪誕的(uncanniness)視覺效果。

黛安這麼解釋她的作品:『我所嘗試說明的是,要從你的皮膚(引申身體之意)走出,到別人(身體)之中,這是不可能的。……別人的悲劇總是與你的不同。』對於拍攝那些具有生理創傷與缺陷的人們,黛安這麼解釋:『大部分的人們都懼怕他們會有這種創傷性的經驗。這些與生具來就有身體創傷的人們,他們已經通過生命的試煉。他們是貴族。』

黛安‧阿布斯的作品隨即受到社會與藝術領域的重視,她並在1963與1966年獲得古根漢的獎助,並對其他當時的攝影家造成影響。她的作品並被封為「”新”紀實風格」並常常被拿去與德國的先驅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卸下面具的人:1910-1938德國的面孔( Men Without Masks: Faces of Germany 1910-1938)相比。然而她卻於1971年於格林威治村服用鎮定劑後割腕自殺。這新聞造成轟動與社會對她作品的關注。1972年她因此成為美國攝影家中第一位作品參展於威尼斯雙年展。當年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等也陸續辦起她的作品回顧展。

謠傳她曾拍攝自己自殺的影像,但據警方說並未發現這些照片。她戲劇化的一生已於2006年拍成電影,並由好萊塢巨星妮可‧基嫚飾演黛安。這部關於她傳奇一生的電影Fur: An Imaginary Portrait of Diane Arbus(台灣片商譯為:皮相獵影)將於2007年3月於台灣上映。

生平:

黛安‧阿布斯於1923年出生於紐約,1941年嫁給攝影家Allan Arbus,並兼當其助理。1955-1959年就讀於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師事Lisette Model;1965-1971年開始在紐約著名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任教攝影。1970-1971年任教於另一所著名的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1971年自戎身亡。


以下是1972年紀錄片

參考資料

■廠商/書籍

■相關網站:

■相關專有名詞: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