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

引自主辦單位官網

展期:

  • (1)子題「隱喻之影」:2023/07/27(四)–11/19(日)
  • (2)子題「比喻之光」:2023/08/17(四)–12/10(日)

兩展開幕:2023/08/17 (四) 14:00

策展人:

  • 姜麗華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暨美學博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
  • 呂筱渝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博士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
    現為自由評論人

展覽介紹

  攝影沒有光就無法成影,唯有借助光才能產生影像/影子,光是影的源頭,影則是光的見證。然而,沒有攝影者經由暗箱或是照相機(當今攝影機具眾多,連手機皆可拍照)捕捉這些光,就無法形成影像,凝固這一道道的光,絕非僅是出自意外或偶然。誠然,光,可以指日光、燈光等,能由視覺器官接收,使人察覺物體存在的光;光也可以指榮耀與名譽、景色風光、時間光陰等;也能形容明亮、光滑或有裸露之意。影,可以指圖像或人物的形象,也可指光線被遮擋而造成的陰暗形象,也能形容仿照、描摹或是掩蔽、隱藏之意。攝影家特意在影像畫面裡呈現光或影,表現光的蹤跡或影的觸覺,所製造的意象與觀者所接收的意涵是否相符,是本展覽試圖提問的假設性議題。

  「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匯集1950年代後臺灣早期攝影家使用傳統照相器材、類比相機,與當代攝影家運用現代鋁板的火棉膠濕版、實物投影法、偏光板和偏光鏡形成的複屈折影像、縮時攝影影片、數位相機與軟體變造影像等精心創製作品,他們藉由畫面構築的光或影,呈現各類事件/人事物,隱藏各式各樣的符號,表現不同的人物與人性之光、城市與空間之光、物件與物體之光,以及線條與人造之光等等所傳達的外延意義之外,衍生的內涵意義形成多樣的比喻之光;抑或是表現人物、人文、心象、幾何、詭異之影,其衍生的內涵意義擬似潛意識的隱喻之影。即使在相似的光影中,創作者所營造的氛圍、拍攝的手法和構圖的方式皆各異其趣,而當我們觀看同一張照片時,每個人會依據自己的生命歷程、知識基礎與社會文化素養等背景,來解讀照片裡的符碼並給予延伸的意義,因為每個人所關注的細節與詮釋不盡相同,更加豐富了攝影圖像的語意修辭。


隱喻之影

  修辭學中的隱喻(英語:Metaphor或稱暗喻)意指在比較兩個無關的人事物/事件,製造修辭上的轉義。通常這兩個人事物/事件彼此屬性不同,很難被描述,僅能透過類比該人事物/事件的特性,暗指某層意義由某人事物/事件轉移至另一人事物/事件。而攝影家在作品構圖中捕捉或安排各樣的光影或陰影,表現人物、人文、心象、幾何、詭異之影,擬似潛意識夢境的意象,營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符號,其內涵意義形成各樣的隱喻之影。


本展設有互動區與觸控式螢幕,歡迎透過觸控式螢幕閱讀創作者的想法或作品意涵,現場亦備有明信片與筆提供您留下對作品裡光影的看法。「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備有兩款明信片,預設兩個題目,歡迎觀眾書寫想法。

展場裡設有掛勾與信箱兩種選擇,觀眾可以將明信片掛出來公開分享,也可以選擇投入信箱,讓我們交給藝術家或指名給誰。

期待觀眾看完展覽後,不只是一次性的參觀,還能衍生後續美麗的漣漪。


展出藝術家

石萬里、何經泰、余白、李鳴鵰、汪曉青、阮義忠、周鑫泉、林國彰、邱德雲、洪世聰、張宏聲、秦凱、高志尊、張照堂、張國治、張志達、莊靈、陳淑貞、傅朝卿、楊士毅、葉裁、葉清芳、蔡文祥、鄭桑溪、賴永鑫、賴譜光、謝明順、謝震隆、簡榮泰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F、3F

地址:100007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電話:02-8978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