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攝影是讓你看見自己的心>張宏聲心象攝影展

引自主辦單位FB活動頁

展期:2024/6/2(日) ~ 7/14(日)
開幕講座:2024/6/2(日)14:00 ~ 15:30


主辦單位:亞書藝所
策展單位:海思貝藝術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映莘攝影學堂、頑石劇團


「幻」與「真」- 張宏聲以鏡頭和影像「宏觀」人生

攝影之路

問攝影家張宏聲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不從事攝影相關的事業,那你會想做甚麼﹖」張宏聲溫文儒雅的姿態,輕聲慢吐說道:「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雖然自己喜歡欣賞音樂,但沒有真正創作演奏的能力。也許對心理輔導、哲學、宗教研究感興趣,但,和要真正去做還有些距離」。

自小就看著父親玩底片老相機,全家出遊時,他也忍不住為家人按下快門,開始對攝影產生莫大興趣。在師大工業教育系印刷組就讀時,他參加了社員眾多的攝影社,並在大三接擔任社長,透過大量閲讀國外攝影理論專書與暗房技巧,大四就開始教授攝影,成為校內校外的風雲人物。

師大畢業後張宏聲到大安高工任教,他嘗試用音樂搭配作品幻燈片放映,創造了聽覺和視覺融合交織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不僅受到當時學界的肯定,也受邀在多個高中職擔任攝影社指導老師,為年輕學子開啟攝影新視野。

在教書與創作的繁忙之中,他並沒有停下腳步,通過公費赴美,於匹茲堡州立大學研究所進修,以掌握攝影理論潮流,並精研攝影技巧。他利用42天參訪全美18個州的視聽教育考察機會,一方面增廣見聞,一方面提昇個人視覺美學經驗。返台後,張宏聲受聘為北一女攝影社指導老師,也同時自習研究商業攝影,從中吸取養分、觸類旁通,吸收商業攝影技巧和創意,結合理論與實務,逐漸凝就個人創作的獨特手法與風格。

生命的顯影

張宏聲在國中時期因接觸宗教刊物,反覆記誦「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廿字真言,也成為他身心自律的依歸。敏銳多感的少年,總是不經意發現生活周遭各種「徵兆」,如預言般印證著事物的發展,但自己卻無力改變「結果」。於是他決定拋棄了這過人的「預知」能力,寧可安安份份等待事物降臨生命的那一刻。

然而,即便不投機、不取巧,安步當車、順天知命,早慧如他,仍不免對人生產生諸多疑惑。及至後來獲得公費留學,看似春風得意,實則生活的各個挑戰才剛開始。留學期間他曾受洗成為基督徒,但生活繁忙倥傯,自認並未虔誠專注。直到四十多歲經歷了一次心臟手術之後,才矢志成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讀聖經、參與教會活動、誠心禱告……。

30歲那年,張宏聲曾實現了22歲對自己的立下的承諾,他通過美國新聞處的作品審查,展開個人首次黑白攝個展。他嘗試用彩色幻燈片洗出黑白照片,克服一定難度,展出時頗受好評。張宏聲說,每一次快門的瞬間,即代表攝影師個人的靈魂所見。因此,每張作品要有獨特性與創意,務實地看待作品的內涵與呈現的意境,讓作品說話。

喜歡閱讀畫家、音樂家的傳記故事,並以其作品相印證,因此堅信,了解創作人的生命歷程,是了解其作品脈絡、解讀作品內蘊的不二法門。不完全認同符號學藝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作者已死」的觀點-將「作者」地位顛覆。他主張讓「文本」和「讀者」解放出來,參與作品的詮釋,或許是件好事,但了解作者的用心,似乎更是詮釋一切的根本。

《神話詩文集》(2004)則是張宏聲極具代表性的攝影集,裡面的詩文,都是在他進入教會生活研讀聖經後,許多自發性的感悟文句,如泉湧現,是與上帝的對話,也是與靈性的對話。這樣文情並茂,圖文並置的影像作品,既是張宏聲攝影主題的文本,也是他形式結構的基調-從人性的角度看世界;從神的角度看人間。從人性的角度看世界充滿悲愴;從神的角度看人間則滿是憐憫。

遠離俗世價值

在公費留美的一年多,張宏聲在異質的環境裡眼界大開,對自己的人生也有了不同的想像。原本有機會繼續進修博士班,但想想終究要回到台灣,於是毅然回台。而剛巧台灣正處於戲劇張力極大的狂飆年代,「六合彩」的賭風席捲全台,全民頓時陷入「一夜致富」的狂想,無論男女老少都呈現歇斯底里的「發財夢」。

這對甫學成歸國想一展長才的張宏聲而言,既錯愕又荒謬,諷刺的是,一塊熟悉的土地,自己卻無法與他人連結,一種比處在異國更強烈的疏離感,瓦解了他以往對生活和價值觀的信心。

所幸一個偶然,一股力量把他迷惘的心拉了回來,依稀記得是一本書,書名叫《坐看雲起1 》。作者林新居虔心研究佛法及禪修,擅長融合佛理、禪典於生活感悟。書中的隻字片語均重燃張宏聲對生命的熱情,並讓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萬事萬物的真理,重啟希望。一番參悟的歷程後,他認為自己生命獲得淨化,靈魂也更加清澈。心不再被俗世塵想羈絆,並認為「金錢遊戲」是腐壞人心的淵藪。培養淡泊名利的一顆心,年輕時是自己對價值觀的選擇,到了中年,早已成為張宏聲做人處事的原則。他不諱言對金錢瀟灑的結果,「也因此,藝術生涯總是不斷面對經濟的壓力」。

帶著光的人

張宏聲表示:「光是攝影的生命,影是生命中的情感」。光能對物體塑形、表現明暗與質感,光線的運用與情感表達更是息息相關。在業界他是赫赫有名的攝影燈光大師,只要一開課便座無虛席。他認為在攝影棚裡,攝影師等於在執行「陽光」的工作,拍照拍得好不好,端看攝影師對光線的敏銳度。然而,「採光」、「打燈」這件事雖不易,但若能用心觀察、分析嘗試、專注揣摩,總是做得到理想的影像氛圍與情感的表現。難是難在「形而上的光」,它不是靠「理解」,而是靠「體會」,不是複製自然,而是詮釋本體,是攝影師對生命存在的深刻玩味,也是攝影師重組世界的存在詮釋。

他相信攝影不只是一種個人創作的行為,而是藝術家「對眾生的一種承擔」。誠如二十世紀著名哲學家、藝評家、小說家、影像工作者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在其著名攝影論述《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中,反覆質疑影像紀錄在戰爭中的弔詭影響。桑塔格直言:「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去利用─他人的痛苦」。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攝影師有自覺於影像提供的資訊對觀者的影響嗎?觀者的心理是厭惡與無奈?還是譴責與制裁?是正義感的激發?還是罪惡感的自咎?

張宏聲曾說:「我每天在水龍頭下用清水洗東西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時刻是種最幸福的感覺。因為自己生活在有充沛潔淨的水,與不斷的電可以使用,除了天災,人間許多的災難都來自人為的不惜福,如戰爭。」他也感嘆,世界上有著如此多眾生的希望,時時刻刻地破滅,對於這些人而言,在生命中又有甚麼是足以盼望的呢?

他感慨渺小的人類,其實無法掌控「無常」的力量,因此經常感受到生命的無奈。張宏聲不諱言,自己身邊有一種人,享受美食、熱衷旅遊,看似十分幸福。而另一種人,卻窮困、病痛、悲苦伴隨一生,幸與不幸,無法以道里計,所以說他對人間事,始終有著夏蟲不可語冰的感慨。

顯然,張宏聲並不是一位紀錄自然的寫實主義攝影家,他想介入的更多,這一層思考表現在兩個面向的發展:其一是關乎個人創作,早期他在暗房技巧的鑽研,在影像後製階段對作品做各種構圖、融合、拼貼、剪裁、色彩等技巧的嘗試。影像數位化的時代,他更是如魚得水,在影像世界築起他個人近乎宗教、哲學的烏托邦,以表現自身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帶有低調批判的社會觀察。

其二是將攝影當作是話語利器,直接培訓教導身心障礙者攝影,或將弱勢族群當作被攝對象,以激起一般社會大眾對相關議題的重視。2011年,張宏聲拍攝「混障綜藝團」中的12演工作位表者,並舉辦個人展覽。其中包含肢障、聽障與視障者,然而在張宏聲的鏡頭下,每位被攝者都生氣勃勃,展現了無窮的生命力。十多年來他擔任勞動部「全國身心障礙展能技藝競賽」裁判長、五屆國際裁判的榮耀,更率領優秀成員參與國際競賽,選手獲得無數獎項。

在他而言,攝影絕非風花雪月的休閒技能,而是充滿改變人生力量的一項藝術媒介。

禪的意境

「禪」是甚麼?禪是一種佛法的修行境界,是念頭不隨外力他物搖擺追逐,是心靈介於主觀客觀之間,超越對比對立的固化狀態;出於感性的靈光,定於萬象的觀照,收於悟性的慈悲。

曾多次受邀擔任好友香港常霖法師(葉青霖)在台灣舉辦的「禪攝影」課程講師,身為基督徒的張宏聲認為,攝影追求的真善美,與佛法參禪弘法的行動相當類似,都在追求俗世生活以外的生命價值與人生境界。

談到攝影作品的「意境」,張宏聲仍強調「光影的營造」的重要,他同時認為在一件作品當中,不應只是存在眼前所能看見的東西,而是在畫面中同時存在「看不見,但是能夠感受得到的東西」,他稱之為「心象」;「心象」是心靈的投射,也是一種「意境」。一個物件、一把椅子、一個身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不一樣的組合,都會產生不同的想像與情感連結。年輕時曾被攝影大師柯錫杰的作品震撼,讓他自覺要拍出令人感動的影像。打破「人像」、「風景」等主題的疆界,張宏聲優游於俯拾皆是的光影意象之中。

生活中有哲學、宗教相伴,對自己作品的期待,就是刻畫出有生命力的畫面,有深度情感層次的表達,即便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情緒感受,孤單也好,寂寞也好,哀傷也好,也必須有「境界」、有「力道」,不讓畫面流於空泛、膚淺。他說「表象」通常很快就被看穿,不堪一擊。

張宏聲認真對待自己和和周邊的人事物,自認是對人「有負擔的人」,以「隨手緣」的態度盡可能幫助他人。他敏銳善感的心靈觸角,透過鏡頭書寫人間故事,他想要實踐基督的愛、佛法的同體大悲。由於對「無常」的體會,生活中並無大喜大悲,宿命論的他,覺得人生早已命定、佈局,若有落差,則為「奇蹟」。

多愁善感之心、體弱多病之身,這些都不曾讓他放下照相機,因為透過攝影,他可以實踐心中的「道」,面對紅塵紛紛擾擾,他有一顆寧靜澄澈的心,捕捉宇宙萬物靜觀的剎那,掙脫束縛、放下得失、咀嚼悲愴。從悲觀中看見希望的光,美不再徒具外在的華麗,而是映心的崇高。


亞書藝所

地址:408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771巷16號
Tel:+886-4-23722202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1300-1900(預約參觀) 專線0936826598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