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曝光:Multi-Exposure


多重曝光(Multi-Exposure) 在中文口語上常被簡稱為重曝,由於操作的技法簡單,效果變化多元且令人驚奇,因此自攝影發明以來成為許多攝影師的創意來源,迄今依舊迷人。舉凡在拍攝的時候在單一感光材料上超過二次的曝光,所創造的疊影效果,就是多重曝光。

在底片相機上的多重曝光操作

只要是多次讓相機的快門開啟關上,並讓感光材料多次曝光就可以完成重複曝光的動作。不同的相機操作方法迥異。通常只要是使用單一頁片式片夾的相機,如4×5英吋相機,只要不更換片夾讓鏡頭鏡間快門上弦多次觸發,就可以創造多重曝光影像。而使用整卷的膠卷相機,由於多數設計的邏輯都考慮到過片才能拍攝,因此如果沒有可拆式片夾的設計,就必須依賴機身有多重曝光按鈕或是有多重曝光的電子控制功能選項。例如135機械單眼相機,操作時撥拉住相機過片桿上的多重曝光按鍵再捲片,即可讓相機的過片結構空轉,達到相機可以在同一格畫面拍攝下一張的目的。原理如下影片所呈現:

(取自本站單元:映像咖啡顯影微教程 No.2)

攝影家張文瀚使用Rolleiflex 精心估算曝光與構圖的重曝作品,詳見映像咖啡藝廊。(點圖連結)

使用底片相機多重曝光的時候,對於曝光量的計算也是一門經驗與學問。如果每一次曝光量過多或過少,對於最後化畫面產生的結果都會有不同的影響。而有許多人著迷於這種不確地性所產生的驚奇效果,也有攝影師是經過構圖思考,並經過些許畫面位置元素的擺放構圖,才著手拍攝。由於感光材料特性曲線和倒易效應的關係,若是計畫好畫面多重曝光可以藉由包圍曝光多拍攝幾張,而一般普遍認知粗略的曝光估算是,2張畫面重疊的重曝,每張在曝光上各減1EV,3張則各減1.5EV,四張畫面的各減2EV,以此類推。

時至今日,也有廠商推出創意商品,如Revolog 預計在2017年底推出的,就是將已經局部作感光處理的底片,這些經過數位繪圖影像投影的圖像與材質預曝的底片,讓拍攝者不用藉由重曝就可以取得有創意的結果。然而有的國外評論者並不看好這類半類比半數位混血產品,也留待市場的考驗。


在相紙上的多重曝光操作

除了在底片膠捲上操作,在進行暗房放相的時候也可以進行多重曝光的畫面組合。通常是藉由不同的底片透過放大機投影在相同一張相紙,所進行的畫面上無接縫式的拼貼合成。這是超現實主義者所喜歡使用的技法。在這種方式上創作,事前的草圖計畫,以及遮色片的運用,都需要悉心準備。著名的美國超現實攝影大師,Jerry Uelsmann就是此類創作的翹楚。他透過多台放大機,在大張相紙上用多重曝光產生的作品,巧奪天工地讓人驚嘆。而由於每張相紙是分別透過多重曝光疊影產生,因此每一份作品約略各有差異,都獨一無二。


數位時代的多重曝光

數位相機的拍攝流程上由於是經過數位演算,數位電子檔案並無法像感光乳劑因為多重曝光產生感光乳劑藥膜面上的疊影,要進行類似多重曝光的疊影效果,通常得經由軟體將多張的影像組合運算。如Adobe Photoshop 的圖層特效如色彩增值等等,都可以很快速方便的看到類似多重曝光的疊影的結果,並且可以邊處理邊調整畫面不同組成元素疊影的透明度、位置與細節……等等。對進行影像素材處理的設計師或是影像創作者來說,這樣可以加快工作的效率。

然而追求驚奇感的攝影師可能就覺得些無趣了。因此不少攝影廠商也在當今的數位相機加上多重曝光的功能。實際上這些數位影像是透過相機內部的軟體加工,將多張照片疊合得到的類重曝影像,和事後軟體處理差別僅在於創作者介入畫面不同素材微調上的多少而已。至於要不要為了多重曝光這功能買數位相機,就見仁見智了。


多重曝光影響科學研究:實證主義時代的偽科學

由於攝影發明的時間和實證主義哲學盛行的年代接近,19世紀末多重曝光在科學研究上曾經扮演重要的角色,可惜所產生的研究結果多是偽科學。著名的例子如有的刑事單位透過對罪犯照片的疊影,建立罪犯的肖像檔案;甚至將猶太人的臉孔照片經由多重曝光疊影,認定猶太人應具備的長相特徵等等。諸如此類將多重曝光攝影視覺化的結果所當成的科研,最終都讓後人笑話。


相關資料

■廠商/書籍

■相關網站:

■相關專有名詞: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