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咖啡顯影®
Developing Image Coffee
映像咖啡顯影
影像的故事
藝術攝影網站巡禮
映像咖啡對談錄
映像咖啡藝廊
映像書齋
攝影專有名詞資料庫
藝術攝影展覽資訊
藝術攝影課程講座
映像小舖
攝影游擊隊
咖啡爵士淚
藝術攝影討論區
最新消息
關於本站
映像隨筆留言版
繁體中文
.net

RSS 2.0



 
 
●映像咖啡顯影



2006/4/11

 

關於攝影作品與個人收藏的一點思考

曾經在南台灣的夜市遇過一個賣油畫的老外。來自舊金山的他,賣的是自己畫的油畫作品,而其中包含了不少仿自西方大師的名作,如梵谷(Vincent Van Gogh)。經過些許閒聊,我問他,真的那麼喜歡梵谷嗎?他說:「不,梵谷是瘋子。不過他的作品(指仿作)在台灣賣的非常好。」(事實上,仿冒的LV等名牌包包似乎賣的更不錯。)

本篇短文試圖透過以下幾個角度:物品與意義、品味與價值來粗略地看攝影作品收藏的問題,而重點在於,提昇收藏文化與多元品味,建構攝影作品的附加意義,是現今一味以「文化創意」為口號的政府與社會大眾,相當值得思考的地方。


物品VS意義

物品能被收藏,一定具有一定的意義。而建構物品意義的主體,也就是收藏者,則決定了它的價值。藝術品收藏在台灣,有什麼樣的意義?那麼,攝影作品呢?如果你要以藝術品粧點自己的私領域的居家空間?攝影作品會是你的選擇之一嗎?相信大多數人不太會思考這樣的問題。這裡牽涉了,什麼樣的物品屬於擺飾,什麼樣的物品屬於藝術品。但是擺飾不見得等於藝術品,也不見得會是攝影作品。說的更明確一些,收藏藝術品在台灣並沒有廣泛成為一種文化,並且,即使具有收藏觀念的個人或是法人,攝影作品在眾多被定義為「藝術品」的物品中,並沒有佔重要的位置。反倒是在精緻藝術與俗文化之間,傾向被定義偏向後者。

這或許是一個否定式的教育與文化之下,眾多代表的狀況之一。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遭受斥責或反對,這種社會規訓下當有遭一日成為主體,恐難去判斷什麼是自己要的。

不太喜歡讓個人去建構自己品味的社會中,還是有些許曾經靈光一現的展覽,建構了大眾的品味。比如「黃金印象」的映像派繪畫展覽成功了開創了台灣繪畫收藏的意義,但造就的可能不是收藏原作品,而是複製的印刷物。還記得當年和一堆歐巴桑一起擠在展場,「加水」之聲不絕於耳。但嚴格來說,這個視覺衝擊是開啟了一個在大眾對藝術史知識貧乏地區,並且讓這個不敢和別人不一樣的地區,集體潛意識中的崇高客體。比如「你喜歡莫內!啊~真巧!我也是!」於是需求造成了文章開頭所描述的供給。


品味VS價值

先別暫時把收藏這問題打住。也許在西方,稱讚別人的領帶(nice tie),意指的是品味,而不是領帶的價值與價錢。電影《男人百分百(What Women Want)》中男主角讚美女主角辦公室牆上掛的黑白名家攝影作品,彰顯的意義依舊是品味而不是拍賣的所得價值。或是換另一句話來說,品味所產生的價值,並不是藉由金錢數字量化而來。

西方比較浪漫主義式、對藝術家的思考是,藝術家獨立於社會之外,他們或是與眾不同的天才,或是具有超凡的靈感,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既然藝術家在創造時都「求異」,而不是「求同」,那麼收藏其作品的人更能彰顯自己的品味。而品味來自收藏品的意義,更是收藏者對自己品味的另一種論述方式。

品味若透過時尚裝扮與收藏,成為一種個人所要表達的,一種個人特色的索引。而在我們這邊呢,稱讚別人手中的名牌包,開的名牌車,戴的名牌錶,多半意指的是物品的金錢價值而並非品味。在我們的社會裡一個物品的價值竟然可以窄化到僅剩下金錢數字。於是滿街的LV包,滿街的Benz車,造成了一個表象,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有錢,而不是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有品味。因為一個物品的金錢價值也被窄化到,大眾與媒體認可的才算,也此,滿街的真品與看起來一樣的仿品充斥。我們不需要有個人品味,但害怕別人覺得自己沒錢。

物品的意義建構與價值,先不談生產與交換價值間的問題。在歷史中有個故事,是關於東坡肉的由來。話說蘇東坡被一路貶到黃州,在那發明了所謂的「東坡肉」。有首詩是這麼說:黃州豬頭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於是乎,蘇東坡將東坡肉推廣起來,多了道名菜。賤價的豬頭肉,因此有了不凡的身價。但這個東坡肉的價值,似乎讓毫無價值的豬頭肉起死回生。那麼,在大家都有像機,大家都會拍照的台灣,又有什麼樣的人或方式,讓攝影作品可以被認同於藝術品,建構更多元的附加意義,讓它也可成為收藏物品,而這樣的品味也會受到稱讚和認同呢?

回到攝影作品的收藏來說,而在台灣攝影作品的收藏,或許就如同黃州豬頭肉一樣,富者不肯買,至於多數其他人,不解其中風情,或許因此價錢只有依舊不如豬頭只能與糞土相比是也。收藏的意義極待建構,或許需要的,不祇是一個蘇東坡而已。特別是在圖像氾濫的數位影像時代,它還能更容易被聯想為藝術品嗎?

(by:一瓢飲)

回應本文(4)


[所有●映像咖啡顯影] [TOP]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歷史上的4月●映像咖啡顯影

■ 解讀《攝影評論學》 (2009/4/24)
■ 婚禮攝影在台灣:給婚禮新人以及攝影新手 (2009/4/10)
■ Oops! 一個新的「新人獎」? (2007/4/25)
■ 數位攝影狂潮下之底片優越論 (2007/4/12)
■ 關於攝影作品與個人收藏的一點思考 (2006/4/11)
■ 從佳士得攝影首拍看台灣的藝術攝影市場 (2000/4/26)
■ Club Photo併購Signature Color代表的意義? (2000/4/24)
■ 電腦重要還是頭腦重要 (2000/4/04)


  綜合好文隨選

■ 2012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 (2012/6/3)
■ Rachel Papo: No. 3817131 (2006/5/22)
■ Евгений Бузук (Eugene Buzuk) 官網與部落格 (2009/8/30)
■ 暮春:攝影影像桌布免費下載 (2008/4/17)
■ 問券小禮已寄出 (2012/5/22)
■ 春天 (2007/4/7)

 
頁面導覽
首頁 繼續 ●映像咖啡顯影目錄 繼續 關於攝影作品與個人收藏的一點思考
 
●映像咖啡顯影
■ 中古攝影器材之「不淨觀」 (2015/5/21)

■ 攝影情感淺論 (2014/12/27)

■ 《攝影的絮語》推薦序 (2013/10/29)

■ 你今天“微文創”了嗎? (2013/8/14)

■ 從類比到數位-不可逆之可逆(2) 何不攜手共進 (2013/2/6)

■ 後柯達時期的類比攝影 (2012/3/5)

■ 中國皴法與大片幅相機 (2010/11/26)

■ 賞析《荒木經惟‧走在東京》 (2010/10/18)

■ 我看蔡永生的《花窺》系列 (2010/9/5)

■ 解讀《影像謊言》 (2010/6/29)

(more)

早期影像的故事
早期藝術攝影網站巡禮


Copyright 2000-2024 , imagecoffee.net All rights preserved.
本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友善分享,但非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