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五人展

引自主辦方官網

展期:2020/7/18-9/20


藝術家: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深瀨昌久、石內都、細江英公
本展覽為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策劃的“2020年度日中攝影文化交流季”支持項目。


由於人類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下,是具有某種心理上的距離感的,我們稱之為現實的這種東西,產生了這些包含多種因素的認識,這已經超越了視覺,而指向心理上的互動。與此同時,我們自己則只不過借助某些表象讓這個世界得以顯像,是某種生存的樣式而已。
——多木浩二《眼之隱喻》

「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五人展」,展出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深瀨昌久、石內都、細江英公的118件經典攝影作品。他們相繼湧現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以各自鮮明的風格參與“日本攝影”的發展進程,成為影響至今的黃金一代。

展覽包含攝影師最為人熟知的代表性作品(森山大道的“獵人”、荒木經惟的“感傷之旅”、細江英公的“薔薇刑”和深瀨昌久的“鴉”),以及石內都首次公開展出的驚喜之作“歸來去”。展覽打亂時間線以“烈日之下”、“愛欲挑釁”、“永恆虛無”三部分串起近五十年宏觀的歷史與標籤之下個體的發展。

“烈日之下”呈現表達時代對個人影響的作品——細江英公以“鐮鼬”重構的童年回憶,森山大道捕獲的帶有沉重窒息感的東京後街。而“愛欲挑釁”顯得妖嬈艷麗,拋開“身體政治”不談,作品用個人的力量與肢體的美麗,給大背景下的沉鬱壓制一個漂亮的回應。

然而一切都會結束,即使是曾經黃金時代的締造者也會辭離停滯不前的歷史,獨自面對最平凡的話題:家人的離世,自我的找尋。 “永恆虛無”呈現的就是這樣一個略帶灰色的結論。漫步在石內都明媚的街景中,寧靜平和延續到了我們所處的當下,讓人清醒那個時代早已訣別。

似乎每一代年輕人都覺得之前的時代佈滿星辰而自己的雙腳深陷泥濘,但又怎樣呢,就像Provoke結刊登載的岡田隆彥一首詩中所寫:

不必著急趕路。
喪懼過失的人終舍減亡。
恫嚇明天的價值那就是幻影。
如果要讓風的影子來住,不要怯懦與惡俗
不必著急趕路。


藝術家介紹

荒木經惟
1940年生於東京,自千葉大學工學部寫真印刷工學科畢業之後,進入日本電通,隸屬攝影部門。 1964年以作品《阿幸》榮獲第1屆太陽獎。 1971年他自費出版和妻子陽子蜜月旅行時拍攝的作品《感傷之旅》,限量1,000本。其後,他的作品著眼於妖媚的花朵、緊縛的裸體、天空景緻、食物、東京街景、他飼養的貓等,透過他的鏡頭,被拍攝的物體顯露出強烈的情慾及毀滅情緒,確立了荒木獨特的攝影風格,獲得日本國內外高度評價,成為日本代表性的當代攝影家之一。

主要個展有“感傷之旅1971-2017”(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東京,2017年)、“花曲”(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巴黎,2016年)、“往生寫集-顏・空景・道”(豊田市美術館,愛知,2014年)、“私・生・死”(巴比肯美術館,倫敦,2005年)、“花人生”(東京都寫真美術館,2003年)、“荒木經惟”(根特市立當代藝術博物館,2000年)、“荒木經惟感傷的攝影與人生”(東京都現代美術館,1999年)、”東京喜劇“(維也納分離派會館, 1997年)、“荒木経惟・私日記“(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 1995年)、”Akt-Tokyo 1971-1991“(城市公園劇場,格拉茲,1992年)等。


森山大道
1938年生於大阪府池田市,目前於東京從事攝影創作。森山起初以平面設計出身,爾後師從攝影家岩宮武二及細江英公,擔任兩人的攝影助手。於1964年成為獨立攝影家。 1968年參與攝影團體《Provoke》(挑釁)第2號,同年出版攝影集《日本劇場寫真帖》,1972年出版《攝影再見》,皆體現了他的根本美學-“晃動、模糊、粗粒子” ,也就是作品畫面構圖偏離中央、未對焦的模糊狀態,以及粗糙的畫質。這種激進風格顛覆了既有攝影作品的概念,不僅震撼了攝影界,更在日本國內與國際藝壇引起轟動,接連在世界各地展開大規模的展覽。

森山大道近年來主要的個展有“威廉·克萊因+森山大道(William Klein + Daido Moriyama)”(泰特現代藝術館,倫敦,2012年)、“在路上(On the Road)”(國立國際美術館,大阪,2011年);荷蘭阿姆斯特丹Foam美術館(2006);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2003);森山大道回顧展《Stray Dog》(野犬)(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1999年)等。曾榮獲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2019年)、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終身成就獎(2012年)、德國攝影協會文化獎(2004年)、日本寫真協會作家賞(2004年)、第44屆每日藝術賞(2003年)、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新人賞(1967年)。


深瀨昌久
深瀨昌久(1934-2012),被認為是日本戰後一代最激進、最具實驗性的攝影家之一。他因其舉世聞名的攝影作品《鴉》(Ravens,1975-1985)而享譽世界。然而,在近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的大部分作品甚少為世人所見。 1992年的一次不幸摔倒讓藝術家的大腦受到了永久性的損傷,直到2012年他去世後,這些檔案才逐漸被公開。此後,大量從未展示過的作品浮出水面。

深瀨於1934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町,父親在當地經營一家照相館。 1956年,他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院攝影系,在日本設計中心和河出書房新社短暫工作後, 於1968年成為自由攝影師。

他的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和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等機構展出,並被許多重要的藝術機構收藏,包括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蓋蒂博物館。他還曾獲得第二屆伊奈信男獎、第八屆東川攝影獎特別獎等獎項。


石內都
1947年生於群馬縣桐生市。 1966年進入多摩美術大學學習設計和編織。石內都備受矚目的作品包含《橫須賀的絕唱》、《母親》、《公寓》等多個系列,探討諸如存在與缺失、人類的記憶以及時間遺蹟等主題。

石內都主要的個展及參與的群展有“石內都:單色編織的時間”(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東京,1999年)、“橫須賀的絕唱”(東京銀座尼康沙龍,東京,1977年)、「公寓」(東京銀座尼康沙龍,東京,1978年)、「母親的2000年至2005年-未來的踪跡」(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藝術展,威尼斯,2005年)、「石內都-戰後陰影」(保羅·蓋蒂博物館,洛杉磯,2015年)、「1945年以後的日本藝術:向天空吶喊」(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蘇荷區;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1994年)、「穀物與影像」(橫濱美術館,橫濱,2017年)。曾榮獲第4屆木村伊平紀念攝影獎(1979年),第十五屆東川獎國內攝影師獎(1999年),第11屆攝影學會獎(1999年),日本攝影學會終身成就獎(2006年),第50屆每日設計獎(2009年),紫絲帶勳章(2013年),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2014年)。


細江英公
1933年生於山形縣。 1951年在富士軟片(Fujifilm)主辦的“富士攝影大賽”中榮獲學生組冠軍。 1954年大學畢業於東京寫真短期大學,於1956年舉辦第一次個展“東京的美國女孩(東京のアメリカ娘)”。 1957年參與攝影評論家福島辰夫策劃的展覽“10人之眼”,因而偕同川田喜久治、佐藤明、丹野章、東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等人共同成立攝影師團體“VIVO”,與當時主流的“寫實主義攝影運動”抗衡,推出更為“個人”、更為“主觀”的攝影風格。

細江自攝影生涯初始期的50年代起,便在人物描寫上留下重大成果,1960年的個展“男與女”,榮獲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新人賞。 1963年拍攝三島由紀夫的作品《薔薇刑》,在藝壇得到廣大迴響,榮獲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作家賞。 1970年拍攝以秋田農村為舞台的舞蹈家土方巽,作品《鐮鼬》榮獲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 1998年獲頒紫綬褒章,2003年得到英國皇家攝影協會創立150週年特別獎的表揚,2007年獲頒旭日小授章,2008年榮獲毎日藝術賞,2010年獲日本政府選為文化功勞者,2017年獲頒旭日重光章,得到日本海內外高度評價。


主辦: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草場地155號A
10:00-18:00, 週一週二閉館
+ 86 10 64322663
www.threeshadows.cn
特別協辦:成都當代影像館、深瀬昌久檔案館
支持:日本駐華大使館、森山大道寫真財團、細江英公寫真藝術研究所
鳴謝:小菅智和、森山想平、The Thrid Gallery Aya、思特堡、上沅居酒屋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