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藝術攝影作品是便宜還是貴?

一瓢飲今天利用了空檔的時間到了八德路的爵士藝廊。正在展期的是吳忠興之”針孔攝影展”–存在 On a Quest for “Being”攝影展。吳先生攝影學經歷豐富,對於影像的心靈思考層面不俗。這次展覽了作品充分詮釋了作者對於生命體驗和自我探尋的感觸。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吳忠興先生這次的展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價格。單作品的價錢不含裝裱由5,000NT~95,000NT都有,裝裱後的價格則從8,500NT起跳。以平均國內攝影展場的作品售價來說,高了不少。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一瓢飲前幾個月曾經寫過”從佳士得攝影首拍看台灣的藝術攝影市場”一篇文章。姑且不論攝影作品的好壞,台灣本土藝術攝影家本來就沒有什麼藝術市場的空間。因此,導至一些本土攝影家的作品或許有世界級的水準,卻沒辦法賣個世界級的價錢。

那麼,在這樣的情形下價格抬高或是拉低對這個極其小眾的市場有何影響?

攝影作品價格在一般大眾心中不如西畫,原因不外乎是它的可複製性。因此攝影家必須有控制數量的觀念。舉例來說好了,此次吳忠興先生的作品已經破除器材迷咒,是用針孔相機來創作。但是,你只要看到展場那碩大的相片,就應該知道吳先生的針孔相機還是使用傳統底片的。那麼,一張標價9,5000的超大相片,卻不知版數,已經去掉90%讓人購買的念頭,購買動機只剩下個人的喜好,但是,有幾個人會因為喜歡一張相片就願意花個萬元代價把它買回加掛在客廳或是房間呢?

布來希特曾說:「一但藝術品變成商品,就不能再以藝術品的觀念來看待了;所以如果我們還想保留其物原有的功能,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毫不畏懼地放棄藝術品的觀念。……」或許,這段話說明了台灣藝術攝影作品價格的藝術。攝影要賣錢,不如從事商業攝影。但如果要從事藝術創作,對於創作者本人來說,作品內涵不是每個人能體會的,價格也不完全能以金錢來衡量的,所以,如果巧遇知音,似乎不如廉價售之?!

台灣的攝影藝術品投資市場沒有建立,台灣的藝術攝影家擁有國際知名度者也是極少數。因此,在沒有人能預期這個藝術投資這個商業包裝何時能對台灣的攝影藝術有什麼幫助時,價格,恐難提昇矣!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