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的照片『押韻』了嗎


圖一

自從部落格開始盛行之後,一瓢飲發現其實華文界熱衷於影像文字論述的朋友還真不少。前一陣子在,UDN一陣亂點後竟然就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是李昱宏老師針對攝影影像的文法的論述,他有一個有趣的觀點,那就是他認為攝影的文法和中文比較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這裡看看。

當然我是沒有伸入涉略中文和攝影的關聯,不過我目前還是情願將文字的留給文字,將影像的留給影像,單純地當不同的再現媒介來處理。不過李老師的文章倒是讓我想起,曾經聽過有個有趣的比喻,就是照片中的趣味來自影像的『押韻』,或許這樣的狀況的確是個很文學的視覺呈現,那麼,什麼是影像的『押韻』呢?

『押韻』來自有意義的視覺元素重複

記得曾經國內有位視覺文化研究的學者,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老師問:『妳們有沒有覺得,臺灣的攝影作品看起來好像比較無聊?』雖然大部分的同學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還是有那麼點認同這樣的狀況。那麼,究竟為什麼,我們的攝影視覺呈現看起來比較無趣?

或許大部分攝影的朋友,在忙著把拍攝主題塞進相機觀景窗的同時,沒有時間注意圖像與圖意的經營。也有可能或許是我們的中文教育太好了,以致於,大家都對自己的圖說文字撰寫非常有信心,而忘記如果照片把文字拿掉,可能平凡地讓人無法久看。

那麼,要如何增添畫面的可讀性和視覺趣味?圖像的有意義重複是最基本的可行方案之一。所謂有意義的重複,就是在攝影的畫面上,讓拍攝故事的主要視覺元素或是型態,不僅僅出現一次。這個方法是來自古老的繪畫原理,舉例來說:如果妳仔細觀察米勒的名作:《拾穗》,就會發現畫面上3個農婦其實是在作一連續的撿麥穗的動作,這就是有意義的重複的一種表現方式。

(圖一)這張照片上有一個拿相機的人,還有一個和它身型相似的雕塑。我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發現他們身型相似產生的視覺共鳴的趣味可以相互呼應。既讓攝影師的姿態有了共鳴,也讓雕塑作品有了不同的生命力。

(圖二)類似的圖像效果,只是這回借用門內的貓身影,和門外的狗雕塑背影,來相互呼應。由於兩者的姿態相同,門內門外這樣的視覺元素重複可以更加深畫面的趣味性。

看看大師怎麼做

上面只是我的兩張拍攝範例,一瓢飲可以毫不保留的告訴大家,其實西方大師作的更好。在這張1932布列松早年的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有意義的視覺重複是怎麼形成最完美的『押韻』。

畫面上大家很輕易地看到布列松精準地運用相機的快門凝結住越過水面的人那樣猶如舞蹈的跳躍瞬間,並且和他的水面倒影形成有意義的重複。但是,這不是畫面上唯一的重複而已。如果你的眼睛有英國藝術史大師,也是《藝術的故事》撰寫者的宮布利希(E.H. GOMBRIC)博士一樣銳利的話,妳就會看見畫面上有更多的跳躍的人影。原因在於,除了前方的人與倒影,在畫面後方牆上有張巴蕾舞海報,上面的跳躍動作正與前面的人不謀而合。一瓢飲都這樣明示了,或許妳可以算一算這張照片裏面一共有幾個跳躍中的人?

這就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緣故。他把攝影的瞬間美學以及有意義的圖意與圖像重複的『押韻』發揮到淋漓盡致。當然,作為後輩的我們除了欣賞之餘,善用這樣的趣味也可以提升自己攝影作品的畫面佈局可讀性和藝術層次。不過,也未必要一味地強迫自己的作品做這樣的摹仿,畢竟作品的生命也有一部分來自妳個人的視覺粹練,它才能成為代表你自身的作品深度。

至於上面那個畫面上有幾個跳躍中的人影的問題,相信還是會有人漏算,因為,即使是海報,也有水面倒影。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