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技法——讓·鮑德里亞 (Jean Baudrillard, 尚·布希亞) 的攝影

引自主辦單位官網

Car l’illusion ne s’oppose pas à la réalité… Photography of Jean Baudrillard

展期:2019/08/24-09/28
策展人:費大為
聯合策展人:瑪琳·鮑德里亞(Marine Baudrillard)


時值法國思想家讓·鮑德里亞(1929-2007)誕辰90周年之際,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2019年8月24日至9月28日舉辦“消失的技法——讓·鮑德里亞的攝影”展覽。展覽由費大為策劃,鮑德里亞太太瑪琳·鮑德里亞擔任聯合策展人,將展出50幅鮑德里亞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攝影作品。攝影之外,展覽還將納入鮑德里亞的影像、照片集及語錄,在藝術與哲學的漫談中,引誘觀者在新的視覺景觀與圖像經驗中,重思這位思想家對攝影的獨特貢獻,深入其廣袤的理論世界。

鮑德里亞被稱作“後現代主義的大祭司”,他的擬像、符號消費和象徵交換理論已成為後現代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坐標系。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主義的社會中,符號化的商品和“超真實”的符號邏輯擊碎了主體、真理與意義。他將自己戲謔為“理論恐怖分子”,試圖以退出遊戲的姿態去參與遊戲,以理論的暴力、爆發力去反抗符號的暴力。

鮑德里亞在攝影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也是獨樹一幟的。與其從事理論的作風相似,他對待攝影始終保持一種“外行”的眼光。就像他堅稱自己不是哲學家一樣,他也堅稱自己不是攝影家。上世紀80年代初期,鮑德里亞基於一次偶然的契機獲得了一台照相機,隨後開展了他在攝影方面的思考與實踐。他主要在學術交流或個人旅行的途中進行拍攝,同時也會聚焦於日常場所的生活片段。相較於人物肖像,他專注于拍攝“景”與“物”,意在剔除與抵抗意義與語境,讓客體呈現出自己想要表達的面貌。

正如攝影批評家顧錚所言,鮑德里亞對攝影最為獨特的理論貢獻是“他完全拋開了從來的從作為主體的攝影者的立場出發對攝影的解釋,從被拍攝物件的立場出發來認識攝影的本質”。1998年,鮑德里亞在一篇與展覽標題同名的文章(法語原題意為“因為幻象並不對立于現實……”)中指出:“一切都在消失的技法之中。只有以消失的模式生成的物體才是世界的他者。”如果“他者”存在的唯一方式是基於主體自身的消失,那麼拍攝照片是將埋藏在現實之下的“他者性”挖掘出來,讓世界作為奇怪的吸引者出現,並且將其奇妙的吸引力在影像中固定。所以,對於鮑德里亞而言,攝影是一種喪失自己身份的行為。他曾言:“我發現在拍攝的時候,物件與我(主體)實際上是處於一種雙向的、互相誘惑的關係中。在這個時候,主體和客體都不存在了主客體成為一體,我是被這種整體性所吸引而對攝影產生興趣的。

本場展覽中的攝影作品曾先後于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廣東時代美術館以及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呈現,此次則為上海地區首展。全新升級的展覽將通過圖像與理論的交匯,帶領觀者體悟鮑德里亞視角下的現實與幻景。


關於策展人:費大為

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策展人。1954年生於上海,是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1971年至1981年在上海的工廠當工人,1981年入學中央美術學院,1985年留校任教。八十年代開始作為評論家和策展人投入中國當代藝術,1986年至1987年在法國講學,介紹85前衛藝術。1987年至1989年參與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大地魔術師”展覽的策劃籌備工作,推介黃永砯、顧德新、楊詰蒼參加展覽。1990年在法國獨立策劃了“為了昨天的中國明天”展覽,推出了黃永砯、蔡國強、陳箴、楊詰蒼、谷文達、嚴培明六位藝術家。1991年策劃了日本的“非常口”展覽。在這個展覽上,“新刻度小組”首次受到國際性的關注。九十年代,費大為和這些藝術家在多次展覽中有密切的合作。2002年,費大為任尤倫斯藝術基金會主任,至2008年為止,建立了具有將近2000件作品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2005年至2007年在北京創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07年策劃了《’85新潮》作為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開幕展。2008年卸任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和尤倫斯基金會主任,重新成為獨立策展人。2016年起擔任PSA學術委員會輪值主席,2018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策劃人之一。


聯合策展人:瑪琳·鮑德里亞

瑪琳·鮑德里亞是一位元電視與雜誌記者、藝術總監,以及潛水教練。1970年,瑪琳前往巴黎南泰爾大學,並在那裡和讓·鮑德里亞相遇。那時,她25歲,剛結束一場海上的世界環遊旅行。1994年,瑪琳與鮑德里亞結婚。目前,瑪琳管理著“鮑德里亞之友的冷記憶”協會(http://coolmemories.fr)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Power Station of Art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苗江路678號
開放時間:週二-周日 11:00-19:00 (18:00 停止入場),國定節假日均開放
地鐵:4、8號線“西藏南路”站2號出口,步行約15分鐘
公交:“苗江路望達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站(1216路);“中山南路南車站路”站(45路、66路、109路、144路、306路、327路、780路、869路、大橋六線)


關於PSA: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0月1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上海雙年展主場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曾是“城市未來館”。它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其粗礪不羈的工業建築風格給藝術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想像和創作可能。作為新城市文化的“生產車間”,不斷自我更新,不斷讓自身處於進行時是這所博物館的生命之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努力為公眾提供一個開放的當代文化藝術展示與互動平臺;消除藝術與生活的藩籬;促進不同文化藝術門類之間的合作和知識生產。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