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民國40年代台灣攝影記者作品展@TIVAC, 5/10-6/4


1965年~1970年間擔任總統府侍衛長的郝柏村(左後),及武官汪希苓(右一)陪同蔣介石出席茶會,後來因發生的江南命案被判刑,汪希苓他出身海軍,蔣家父子都很賞識他,刻意加以提擢。(姚琢奇攝,TIVAC提供)
展  期:2008.05.10 (週六) ~06. 04(週三)
開幕茶會:2008.05.10 (週六) 14:30
座談 會:2008.05.17(週六)14:30
老、中、青三代攝影記者相見歡

《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民國40年代台灣攝影記者作品展
策 展 人/文/楊永智

攝影記者這行業是非常特殊,就像台灣第一代攝影記者今年八十六歲的秦凱說;『我一生從事攝影工作很快樂,當攝影記者,就好像能坐在第一排看戲,是何其幸運及快樂。』美國著名的戰地攝影師 James Nachtwey 也說過;『我是一位證人,我拍的照片是我的『證據』。歷史慘痛的教訓,我用相機紀錄下來,我們不要忘記這些教訓,也不要重蹈覆轍。』台灣的第一代及第二代攝影記者,部分都已經逐漸凋零了,就像麥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這些攝影記者前輩們,目擊台灣的歷史用相機紀錄了下來,他們是台灣歷史的見證者。

這次共展出有十四位前輩攝影記者作品

參展人:(依筆畫順序)

王小亭 1900~1983
原名王海升1925年-1937年間萬國新聞通訊社、上海申報新聞攝影部主任、
美國赫斯特新聞社、米高梅電影駐台灣特派員。
1937年8月13日,日軍向中國軍隊陣地發動進攻,淞滬會戰爆發,日軍正式大舉入侵中國,8月28日日本軍機轟炸上海火車南站,炸死候車婦孺二百餘名,王小亭衝到火車站時整個車站已經淪為一片廢墟。王小亭在現場目睹及拍攝,他用最後一點電影膠片拍下了一個滿身是血的幼兒坐在鐵軌旁號啕大哭,這些膠片經由飛機送往紐約,美國知名《生活》週刊截取其中一些鏡頭,於兩週後登載在《生活》週刊,有1.3億人看到過這幅照片,而這張照片中殘破的戰爭廢墟、死傷者與哭泣的小嬰兒影像,不但震驚美國輿論界,並且迅速流傳於全世界。有許多人認為,該照片是美國民眾從支持日本「進出」中國到反對日本侵華的關鍵。日本轟炸無辜的平民,美國羅斯福總統向日本提出抗議,各國也紛紛譴責日本的行徑。而日軍也高額懸賞捉拿王小亭,他被迫逃往香港,後來輾轉來台灣居住,為米高梅電影駐台灣特派員。

王之一 1920~2007
上海中國生活畫報、台灣新聞攝影社、創辦巴西第一家僑報《巴西僑報》,1985年退休,1986年到美國居住,著有八德園攝影集、我的朋友張大千、餐巾紙的故事等。出生在上海的王之一,1942年自上海進東京的日本大學藝術系攝影科,畢業後先在日本、後回中國、台灣擔任專職攝影記者。1946年上海生活畫報派他來台灣收集資料,後來在台灣成立台灣新聞社,供給大陸及台灣各報刊新聞照片及資料。與臺灣攝影家張才和鄧南光等人結識成為好友,其中與張才的往來密切,因為他們都是第一代中國人留學日本的攝影專科留學生。1947年228事件他記錄了當時暴動及死傷,還被抓進拘留所審問,差點沒命,目前能找到的228事件現場影像大都是由王之一先生所拍。1954年去日本東京仍任攝影記者,1956年應畫家張大千之邀去巴西旅遊後移居當地,1960年創辦《巴西僑報》,1986年退休後移民美國,住在洛杉磯。(資料參考自蕭永盛所著影心、直情張才一書、王瑞所寫的王之一)

伊夢蘭 1930生
攝影新聞、僑光社、新聞局、時事通訊社、泛亞社。
1958年進入攝影新聞當文字兼攝影記者並學習新聞攝影,台灣女性最早的文字兼攝影記者,在男性為主的攝影記者圈裡一起跑新聞,常常是新聞採訪場面裡唯一的女生攝影記者,也曾經採訪過823金門砲戰,在泛亞社任職30多年後退休。

朱汝瀛 1936生
泛亞社、民族晚報、台灣時報。
朱汝瀛在民族晚報擔任攝影記者,當時報社攝影記者人少,因此許多新聞事件都有參與拍攝,並且長年守立法院採訪拍攝萬年國會老立委、黨外時期立委、民進黨成立、民進黨執政後的立法院生態,直到退休。

吳紹同 1925生
上海中國新聞專科學校、上海益世報、到台灣任軍中新聞攝影、中國電影製片廠、榮工處攝影組。
退休後拍『鶴』專題於歐、亞、美、澳、非五大洲攝鶴,完成世上所有15種鶴的拍攝,被稱為『鶴人』,因為眼睛視力的問題現在改拍駱駝專題。
吳紹同在上海益世報當攝影記者其間,曾經跑過的新聞有江灣彈藥庫大爆炸、蔣委員長到上海,日本投降國軍接收上海、隨同江蘇省主席王懋功巡視蘇北,及白崇禧將軍視察南通等。在中國電影製片廠當時他使用三十五釐米的攝影機拍新聞紀錄片,包括國軍進駐南沙,823金門砲戰等,他所拍的新聞紀錄片,都在電影院放映。

姚克明 1928~2005
泛亞社、英文中國日報、工商時報。
1950年進入泛亞社當小職員,當時泛亞社是供應日本及亞洲各國新聞文字及照片,後來在泛亞社看了不少美國攝影雜誌及大眾攝影雜誌、時裝雜誌等,對攝影產生興趣,自己買了相機自己摸索,41年也跟張廣基學攝影,後來也開始拍新聞照片,那時照片發稿都是寄到日本總社,在泛亞社做了10年。後來到英文中國日報(China News)當攝影記者,1975年中國時報老闆余季忠在英文中國日報,看到姚克明一張火災現場一隻狗跑了出來的新聞照片非常喜歡,就託人去把姚克明找來中國時報當攝影記者,他後來被調到工商時報當攝影記者,直到1996年退休。

姚琢奇 1929生
中國勞工通訊社、中國時報、美國合眾國際社(UPI)、英國路透社(REUTER)、軍事新聞研究會會長。
曾經拍過早年來過台灣訪的各國元首、採訪823砲戰在密集砲火中求生、搭乘軍用直昇機墜落山谷命大生還、拍過國際級的大明星等,他曾經是台灣第一位乘過F-104高性能戰鬥機的攝影記者,也是台灣第一位傳給國外彩色新聞照片的攝影記者。

浮雲 1929生
自立晚報、台北攝影記者聯誼會會長。
浮雲在當時的台北攝影記者圈裡,他的嗓門大、個性直爽,常為攝影記者仗義執言、爭取權益,因此有『浮老大』的稱呼,他做台北攝影記者聯誼會會長有好長一段時間,連新聞局的官員及情治單位都要敬畏他三分。

秦凱 1922生
良友畫報特約攝影、南京中央社、美國CBS電視新聞、大世界旅遊雜誌顧問、美國Photo Vision雜誌旅遊專欄、達拉斯C-Weekly旅遊雜誌專欄、、過去十年裡在美國在新疆、西藏、青海、貴州、東南亞旅遊攝影。
秦凱1949年隨著中央社到了台灣,秦凱是台灣第一代的攝影記者,他曾經採訪過大陳島撤退、古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