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分離」運動:Photo-Secession Movement(1902-1917)


「分離(Secession)」這個名詞在藝術史上最早是由德國和奧地利一些針對打破學院派傳統美學觀念的藝術團體所使用,而「攝影/分離」運動是上世紀初對學院派「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註一]的反動,不但是在攝影史上將「畫意攝影主義」的主流位置轉承為「純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重要樞紐,也是攝影藝術跨入現代主義(Modernism)的濫觴。

而將純攝影與畫意攝影的美學臍帶切割開來的關鍵靈魂人物,就是被尊稱為「當代攝影之父」的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1902年史蒂格立茲離開New York Camera Club,並且在紐約的「國家藝術俱樂部(National Arts Club)」組織了「攝影/分離」與展覽,遠見獨具的史蒂格立茲深深體會將攝影脫離畫意攝影的勢力,將其帶入一個獨立的藝術領域是相當重要的。除了鼓勵身邊的夥伴們將鏡頭關心的角度帶入美國的城市、工業等題材外,藉由他創辦的Camera Work雜誌,以及在1905年於第五大道291號開幕的「攝影/分離藝廊(Little Galleries of the Photo-Secession,後人則慣稱之為291藝廊)」也是這個運動的主要發酵地點。史蒂格立茲並且在291藝廊將美國當時歐洲的藝術名家與作品理念相接軌,如畢卡索、羅丹、馬蒂斯等,都曾在291藝廊展出。

除了史蒂格立茲的努力之外,「攝影/分離」運動也受到藝術評論圈的支持。如Sadakihi Hartmann,對於「過度操作」以至於使得作品不像照片的攝影作品,大加韃伐。他在1904年的「美國業餘攝影(American Amateur Photographer)」中曾寫到:「我們期待蝕刻版畫看起來就像蝕刻版畫,印刷品就看起來像印刷品,為何攝影作品就要看起來不像攝影?(We expect an etching to look like an etching, and a lithograph to look like a lithograph, why should not then a photographic print look like a photographic print?)」。攝影作為一個純粹的藝術表現方式,憑藉的是你的相機,你的雙眼,你對構圖的品味,對光影色彩波動的感受,並且等待你的題材展現及至美麗的瞬間,這就是完美的攝影作品,而不是一味憑藉竄改潤飾所拍攝的。

表面上「攝影/分離」運動結束於1917年291藝廊因故關閉,但史蒂格立茲與「純攝影」的宗師之一的保羅‧史川德,仍舊交互激盪著攝影史的發展。

[註一]
「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英國人彼得亨利‧艾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於1886年發表了一篇名為「攝影:一種繪畫藝術(Photo:A Pictorial Art)」的論文,主張繪畫和攝影之分野是不存在的。雖然頗受爭議,卻因此造成了「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的盛行。「畫意攝影主義」在理念上不但模糊了繪畫和攝影的分際,在技法上刻意使用柔焦等技巧來潤飾畫面並強調繪畫美學的嚴謹控制。


參考資料

■廠商/書籍

■相關網站:

■相關專有名詞: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