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主義:Symbolism

象徵主義要從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的文學作品說起

19世紀中葉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提出的感覺與意義對等原則,影響了19世紀末在法國與比利時的文學運動,造就了象徵主義的形成。而這個名詞責成為了一種美學概念,並且影響了繪畫與音樂,如後印象派的畫家高更(Paul Gauguin) 與音樂家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以及新藝術(Art Nouveau) 的克林姆(Gustav Klimt)。而後,象徵主義的概念也被攝影家所借用。

以視覺藝術而言,象徵主義所表達的意涵比較難以風格特徵所界定,而是在現實主義(realism) 的對立面,除了避免寫實,作品主要關注在喚起永恆的概念:愛,死亡,美,自然。在19世紀當時,由於攝影屬於最新的藝術形式,攝影家不免地必須透過不同的努力來提升其藝術價值,因此從畫家與繪畫借用了象徵主義的概念進行創作,其方式包括:尋求愛情與自然的象徵主義主題,以及在風格上使用柔焦等方式避免畫質清晰銳利以拒絕客觀的清晰特質。而這些攝影作品而後也成為畫意攝影主義的灘頭堡與先驅,因其在處理方式與主題內容與象徵主義繪畫如出一轍。當時的象徵主義攝影師包括了歐洲與美國 Baron Adolph de Meyer,  Frank Eugene, 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Clarence H. White,  甚至美國當代攝影之父的史帝格立茲 (Alfred Stieglitz)

站長的攝影作品,你覺得符合象徵主義的定義嗎?

或許是與形式的革新較無關聯,象徵主義攝影在19世紀經歷了畫意攝影而後走過了攝影分離運動,最終在20世紀依舊能在不少攝影家的作品裏發現其蹤跡。而這些作品大多在風格上已經放棄了柔和的畫面效果,而用符號或是如隱喻般的影像修辭來呈現其意涵,例如:身體與性。1920-1930年代美國攝影家Edward Weston貝殼與植物探索,其圖像至少具有感性甚至包括性的暗示在內;而後如同1950-1960年代的Minor White的男體攝影中的隱喻(metaphor),都可以視為象徵主義的發展。


參考資料

■廠商/書籍

■相關網站:

■相關專有名詞: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