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rt Damisch:關於攝影圖像現象學的五點想法
此外順帶一提,關於先前有網友針對所謂中國大陸翻譯書籍品質的質疑,一瓢飲認為抱持懷疑的態度是好的,但關於這方面的疑義可直接向譯者討論或提出指正,才是比較正面的做法。就一瓢飲的經驗,繁簡體中文在文化相隔數十年後本身就有符號上的「落差」,學術用語也有相當的不同,若僅在字面上推敲,也不見得就會得到正確的結果。
Hubert Damisch, Cinq notes pour une phénoménologie de l'image photographique, La Dénivelée : A l'épreuve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 Seuil, 2002.
于貝爾‧達彌施,董強譯,〈關於攝影圖像現象學的五點想法〉,《落差:經受攝影的考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頁1-6。
原文刊載《弧》雜誌21期,1963年。
- 1.(按:原文5點中各點的開頭)從它(按:指攝影)的古典定義來看,攝影僅僅是種紀錄手段。......促使我們對攝影圖像的性質與功能進行思考,因為它們從實驗層面上,通過對攝影這一概念本身的組成部份之一(也就是說暗箱、照相機)的實際取消,成為某種與現象學分析相似的行為:旨在將它所觀照的現象通過一系列想象中的變體而達到其本質。(P.1)
- 我們用的是“現象學”一詞的狹義,即一種本相的經驗,一種對本質的閱讀。......我們可能無法先驗地定義攝影,無法從絕對的角度區分它的根本性組成部份和它的一些次要層面。(P.2)
- 所以在定義攝影的處境時,會首先出現“現實”的概念:攝影是這樣一種悖論式的圖像,它沒有厚度,沒有物質,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非真實的”,但人們無法不認為,它通過它的物理—化學組成部份,以某種方式,留住了現實中的某種事物,而它就屬於這一現實。這就是攝影圖像本質上的欺騙性。(PP.2-3)
- 3.......使得攝影成了我們今天這個樣子的無數創新者的初衷,並非是要創造一種新類型的圖像和一種前所未有的表現手段,而是要將在暗箱底上“自動地”構成的圖像固定下來:.......這一由此而獲得的圖像長期的親密性,以及紀錄過程完全客觀的一面,甚至自動的、一部分完全機械的一面,解釋了為什麼攝影一般會顯得十分自然的......人們忘記了,最早的攝影師們聲稱自己抓住了的圖像,以及後來他們顯示並洗印出來的潛在圖像本身,都沒有任何自然的一面......(PP.3-4)
- 鏡頭本身——......也根本沒有它顯得的那樣客觀:我們只能說,它以它的結構,並通過它所能獲得的世界的有序圖像,與一種建構人們特別熟悉的空間的體系相吻合,但這一體系本身是非常古老的,攝影只是在後來又使之獲得了一種新生。(P.4)
- 我們也許可以借用一些傳統經濟學家的說法,說攝影的貢獻並非處於產品的“製造層面”,而是更多地處於“消費層面”:攝影並不創造什麼“有用性”(除非它通過一些特殊運用,如在科學上的運用),而是提供了一種對有用性的瘋狂毀滅條件。(PP.4-5)
- 5.每當攝影在實踐中質疑自身的本質和歷史功能,並顯示,昭是其隨機的特點,同時要求我們不再成為圖像的消費者,而試圖像的製造者的時候,攝影就自稱為藝術。(P.5)
- 它(按:指Niépec所拍攝世界第一張被固定的影像)又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圖像,讓我們產生夢想,可以存在一種攝影的物質,與構成它“客體”或“主體”的物質都不同,同時又讓我們產生幻想,可以存再那樣一種藝術:光線可以產生出它自己的隱喻。(P.5)
- “落差”指的是:攝影闖入了實踐和理論討論的場域之中。(P.6)
歷史上的12月●映像書齋
綜合好文隨選
[TOP]
頁面導覽
●映像書齋
- 保羅•希爾,湯瑪斯•庫珀,毛衛東譯,〈保羅•斯特蘭德 Paul Strand 〉,《攝影對話錄》 (2015/3/29)
- 劉半農,《半農談影》(之一) (2014/2/6)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三) (2008/9/28)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三) (2008/5/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二) (2008/5/22)
- 阮義忠,〈雅克-亨利‧拉蒂格〉,《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2008/4/26)
- Hubert Damisch:關於攝影圖像現象學的五點想法 (2008/3/10)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二) (2007/12/29)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一) (2007/12/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一) (20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