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一)
John Berger, Appearance in Another Way of Telling,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82, pp. 81-130.
約翰.伯格,沈語冰譯,〈現象〉,《另一種講述的方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頁71-90。
一、 攝影的多義性
- 造成攝影成為一種奇妙的發明—它的後果難以預料—的原因是,他的主要原材料是光和時間。(p.74)
- 每張照片都帶給我們兩個訊息:一個關乎被拍攝的事件,另一個則關乎非連續性的震驚。(p.74)
- 在被紀錄的瞬間與眼下觀看的這個瞬間之間,存在著一個深淵。我們是如此熟悉相片,以致於不再有意識地記住這兩個欒生瞬間中的第二個,除非是在特殊的場合:例如照片上的人是我們的熟人而目前卻遠在他鄉或者已經去世。(p.76)
- 沒有一個被發明的故事,沒有一種解釋可以帶有這照片所保存的那種直白平庸的現象所具備的”在場性”。這些現象並沒有告訴我們甚麼訊息,然而卻無可置疑。(p.76)
- 世界的樣子是世界”在那兒”的一種最廣泛可能性的確證,因此,世界的樣子持續地提出”在那兒”並確認我們與之間的關係,正是這一點培育了我們的存在感。(p.76)
- 相片的歧義性並不在於被拍事件的瞬間性;......歧義性來自非連續性,正是它導致了相片欒生訊息中的第二個(被拍下的瞬間與觀看的瞬間之間的深淵)。(p.76)
- 相片或許可以與儲存在記憶中的影像相比較,但是卻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差異:記憶中的影像是持續經驗的剩餘,而相片卻將不相關瞬間的現象孤立出來。(p.76)
- 意義與神秘不可分離,而且兩者都不能捨去時間的消逝而生存。確定性也許是即刻便知的;懷疑卻依賴於持續;意義是兩者的產兒。被拍下的瞬間唯有當觀眾可以從中讀出超越他們自身的持續時,才能獲得意義。如果我們發現一張照片有意義,那是因為我們賦予了它過去和未來。(p.77)
歷史上的6月●映像書齋
綜合好文隨選
[TOP]
頁面導覽
●映像書齋
- 保羅•希爾,湯瑪斯•庫珀,毛衛東譯,〈保羅•斯特蘭德 Paul Strand 〉,《攝影對話錄》 (2015/3/29)
- 劉半農,《半農談影》(之一) (2014/2/6)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三) (2008/9/28)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三) (2008/5/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二) (2008/5/22)
- 阮義忠,〈雅克-亨利‧拉蒂格〉,《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2008/4/26)
- Hubert Damisch:關於攝影圖像現象學的五點想法 (2008/3/10)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二) (2007/12/29)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一) (2007/12/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一) (20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