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二)
約翰.伯格,沈語冰譯,〈現象〉,《另一種講述的方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頁71-90。
一、 攝影的多義性(續)
- 一切照片都充滿歧義。一切照片都來自連續性的斷裂。如果是一個公共事件,這一連續性便是歷史;如果是私事,已斷裂的連續性便是人生故事。即使是一張單純的風景照也打破連續性;那就是光線和氣候的連續性。(P.78)
- 在照片與文字的關係中,照片經常乞求解釋,而文字通常就提供解釋。照片是不可否定的證據,但是其意義卻很微弱,需要文字來賦予。......兩者和在一起就變得異常有力,公開的疑問似乎得到了充份的解答。(P.79)
- 照相機是傳送現象盒子。自從照相機發明以來,它的工作原理還沒有改變過。......不簡單的只是捕捉由相機傳送的現象的本質。(P.79)
- 照相機所傳送的現象是一種建構,一種人為的文化產物,還是—與我們留在沙地裡的腳印一樣--某種剛剛經過的事物的自然印跡?回答是,兩者都是。(P.79)
- 攝影師選擇他所要拍攝的事件。這種選擇可以被當作一種文化建構。建構的空間,似乎可以這麼說,清楚地體現在他對沒有選擇加以拍攝的事物的具斥中。建構是他對眼前事物的讀解。正是這一讀解(經常是直覺地、非常迅速的),決定了他對被拍攝瞬間的選擇。(P.79)
- 然而,與此同時,影像與它所表像的東西之間的物質關係(例如像紙上的子標記與這些標記所再現的樹木之間的關係),又是一種無中介和非建構的產物。而且它確實像一種痕跡。(P.79)
- 要是問一問素描是如何不同於攝影的,我們或許就能澄清;”痕跡”一詞的含義。素描是一種解釋。也就是說紙上的每一個標記不僅有意識地與真實或想像的”模特”;相關連,而且還與別的標記與紙上留出的空白相關連。......而在一張照片中......都是作為既定的東西接收下來的。......包含在照片內的唯一時間就是它所成現之物的孤立瞬間。(PP.79-81)
- 人類認為重要的東西,素描中的時間也會隨之增長。而在照片中,時間是一律的:影像中的任何一部分都隸屬於同樣持續的化學過程。在洗印過程中,任何一部分也都等同。(P.81)
- 照片不是對現象的翻譯。它們自現象中引用。(P.81)
- 正因為攝影沒有他自身的語言,它引用而不翻譯現象,人們才會說,鏡頭不會說謊。它不會說謊是因為它直接拷貝現實。......然而,照片可以被,也正在被大規模地用來欺騙和做假。......即使在引用一個謊言時,照相機也不會說謊。這就使謊言顯得更加真實。(PP.81-82)
- 在某種意義上,沒有一張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實性。需要加以檢驗的只是照片以何種方式能夠或不能賦予事實以意義。(P.83)
- 實證主義與照相機、社會學一同成長。支持這三種實踐的信念是:由科學家和專家紀錄下來的、可觀察、可量化的事實,終有一天可向人們提供有關自然的和社會的全部知識,以至於人們可以預定(order)這些知識。(P.83)
- 今天運用攝影的方式既來自對主體性的社會功能的壓抑,也確認了這種壓抑。人人都說照片揭示真理。從這一簡化中(它使真理被還原為瞬間性[instantaneous]),人們得出結論:一張照片所呈現的一扇門或是一座火山,與它所成現的一個正在哭泣的男人或是一個女人的身體,屬於同一個真理秩序。(P.84)
歷史上的6月●映像書齋
綜合好文隨選
[TOP]
頁面導覽
●映像書齋
- 保羅•希爾,湯瑪斯•庫珀,毛衛東譯,〈保羅•斯特蘭德 Paul Strand 〉,《攝影對話錄》 (2015/3/29)
- 劉半農,《半農談影》(之一) (2014/2/6)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三) (2008/9/28)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三) (2008/5/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二) (2008/5/22)
- 阮義忠,〈雅克-亨利‧拉蒂格〉,《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2008/4/26)
- Hubert Damisch:關於攝影圖像現象學的五點想法 (2008/3/10)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二) (2007/12/29)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一) (2007/12/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一) (20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