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 Square(ed), The Critical Image: Essay o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Seattle: Bay Press, 1990.
2005/8/10
Rosalind Krauss, “A Note on Photography and the Simulacral”(Part II)
![]() |
![]() |
![]() |
Rosalind Krauss, “A Note on Photography and the Simulacral” in The Critical Image, Seattle: Bay Press, 1990, pp. 15-21.
羅莎琳德‧克勞斯,〈論攝影與擬真的筆記〉,《關鍵影像》,頁15-21。
8. 給這麼個狹窄的社會功能同時地增進了以及基本上限制了一般人在攝影上的實踐:攝影的主題 (被認為值得拍的東西)是極端地被限制和反覆。它的配置 (disposition)也是如此。正面和中央 (放逐記號的暫時性和偶然性)是形式上的準則。布爾迪厄繼續以蜜月照片為例論述之。(P.20)
9. 布爾迪厄沉思“意識或是無意識?”在所有的照片中,這些在艾菲爾鐵塔前和其他在凱旋門前的合照是其作者的最愛。(P.20)
10. 陳規 (Stereotype)使這實踐成為寓言 (allegory)或表意符號 (ideogram)。環境則是完全地象徵 (symbolic),和所有個別的或偶然的特中並歸類為背景。布爾迪厄評論道,在J.B.的收藏中,除了不受時間限制的記號,巴黎什麼都沒有,這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巴黎,沒有巴黎人(除了少許意外之外),簡言之,沒有事件。(P.20)
11. 布爾迪厄聲稱,攝影充滿了另一個功能,明確地說,屬於一個社會的索引(index)。(這是屬於種族和階級上和其他區別不同的實踐。)(PP. 20-21)
12. 布爾迪厄堅持攝影的言說借用了精緻藝術 (high art)的觀念,但是這是徒然的﹔因為這種借用僅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這被Pierre Schneider對Francois Hers和馬蒂斯的作品,攝影與繪畫上的比較所挑起的知識份子的不安所確認。並且布爾迪厄分析其他藝術的各種美學的單位去證明攝影的機械天性使它們不合適(借用精緻藝術的觀念)。(P.21)
13. 攝影的複製性與原創性之間的矛盾:美學上不同的可行性是從內部崩塌,並且原創性是依賴不同的,觀念上的,想法上的崩塌。(P.21)
14. 攝影解構了“不同”的可行性,在原作和複製間,在其第一個想法以及其奴隸般的模仿者之間。(P.22)
15. 例如辛蒂‧雪曼 (Cindy Sherman)的作品:陳規的連續,影像再生產了已是複製品的東西。(P.22)
16. 如果辛蒂‧雪曼拍的對象是模特兒的話,她的作品就成為藝術家概念的延續-藝術家具有和世界保持距離,並且具有在世界的前面的意識,一種了解世界並評斷它的意識,如果是這樣,雪曼就是建構了一個對大眾文化的諧擬(Parody)。(P.23)
17. 擬像Simulacrum:
基督教的隱喻:上帝藉由他自己的形象創造人,因此原初的人是真實的複製,在人類墮入罪惡,這內在和上帝的形似已經斷裂,而人類成為一個假的(錯誤的) 複製,一個擬像。(P.24)
18. 我們不是被真實(reality)包圍而是被真實的現象(reality effect)包圍,也就是所謂的仿製的產品和符號包圍(後結構主義者)。(P.24)
19. 攝影,如同其不確定的位置,是一個錯誤的複製。(P.24)
![]() |
![]() |
![]() |
延伸閱讀:
Pierre Bourdieu, Un Art Moyen :Essai sur les Usages Sociaux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1965.
Pierre Bourdieu, Shaun Whiteside(trans), 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Nicholas Mirzoeff(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2.
Jessica Evans and Stuart Hall(ed),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London: Sage, 1999.
羅崗、顧錚編,《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3。
全文完
歷史上的9月●映像書齋
綜合好文隨選
頁面導覽
●映像書齋
- 保羅•希爾,湯瑪斯•庫珀,毛衛東譯,〈保羅•斯特蘭德 Paul Strand 〉,《攝影對話錄》 (2015/3/29)
- 劉半農,《半農談影》(之一) (2014/2/6)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三) (2008/9/28)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三) (2008/5/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二) (2008/5/22)
- 阮義忠,〈雅克-亨利‧拉蒂格〉,《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2008/4/26)
- Hubert Damisch:關於攝影圖像現象學的五點想法 (2008/3/10)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二) (2007/12/29)
- Nicholas Mirzoeff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攝影時代(1839-1982)〉(之一) (2007/12/22)
- 約翰.伯格,〈現象〉(四之一) (2007/12/15)